【0dsyong.com--學習心得體會】
在古縣村葛洪農莊,農戶們正在抓緊剝蓮子供應市場。“修剪枝葉、打掃衛(wèi)生、剝蓮子……這些工人都是阿美書記從村里介紹來的,農閑時來找點活兒干。臺風登陸前,她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讓我組織轉移工人保障工人安全。農莊負責人孫立成說。2018年,在孫麗美的支持下,孫立成領辦了休閑農莊,帶動解決了50多名家庭較為困難的婦女就近務工,每個月有四五千塊錢的收入。
孫麗美所在的古縣村是一個擁有3000多人的大村,以種植蔬菜為主,產業(yè)基礎薄弱,村民脫貧致富的愿望非常強烈。此前長期擔任計生管理員的孫麗美,認真負責、辦事公道的工作作風得到了黨員群眾的一致認可,2018年7月以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但同時也接下了一個“燙手山芋”。
如何抓住鄉(xiāng)村振興的機遇,讓古縣村發(fā)展起來,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是孫麗美想得最多、做得最多的事情。
上任之初,村里幾乎“零村財”。“手里沒把米,叫雞也不來。”孫麗美積極爭取上級補助資金和項目,盤活村里的閑置土地用于出租,每年增加村財3萬多元;入股同心生態(tài)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每年增收2萬多元;投資閩東時代鄉(xiāng)村振興基金和縣國投公司,每年創(chuàng)收近8萬元……在她的帶領下,古縣村僅用3年,村集體收入就從零增長到15.6萬元。
“我到現(xiàn)在還不相信她走了,心都在痛……”73歲的楊兆科說起孫麗美不停地抹著眼淚。低保戶楊兆科肢體殘疾,一家四口,大兒子有精神疾病,妻子和小兒子無法從事體力勞動,是雙殘家庭。孫麗美為長子辦理殘疾證,申請五保戶,為保證日常生活和醫(yī)療用藥費的兒子安排了保護林員的公益崗位的楊兆科申請了住宅修理資金,創(chuàng)造了殘疾人。
資金和產業(yè)扶貧發(fā)展資金,引導幫助其開展種植養(yǎng)殖來增加收入。“我們村民都曾相信在阿美書記的帶領下,鄉(xiāng)村一定會振興起來!”楊兆科說。
三年來,孫麗美爭取高標準農田項目資金300多萬元,進行水利修復及農田改造,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爭取資金27萬元新建村民健身活動場所和完善黨群活動場所,豐富村民的文化休閑生活……一樁樁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地,讓古縣村舊貌換新顏。
“阿美心里有一本賬,每家每戶的情況都記在心上。哪戶是國定貧困戶,哪戶是省定貧困戶,哪戶有多少人,她都一清二楚。”陳迎霞回憶,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之前,身為計生管理員的孫麗美就挨家挨戶走訪,詳細記錄,她心中這本賬完全是寒來暑往走出來的。
2018年,在一次村里的“兩癌”篩查中,被孫麗美動員檢查的村民雷秀金被診斷為子宮癌。雷秀金家庭情況特殊,丈夫因車禍去世,家中只有年邁的公公和兩個尚在讀書的女兒。正當一家人為醫(yī)藥費一籌莫展之際,孫麗美向他們伸出了援手,她聯(lián)系福建腫瘤醫(yī)院讓雷秀金去做手術,并為其爭取多方資金提供幫扶,最終,不僅治病幾乎不花錢了,孫麗美還為她介紹工作,聽聞孫麗美犧牲的消息,雷秀金心痛不已。
孫麗美十分重視鄉(xiāng)村教育。2016年,村民彭則安患上血管瘤,女兒考上福州大學,家里卻拿不出報名費。孫麗美知道后,對彭則安說:“你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上學。我們農村要改變面貌,還是要靠下一代的文化來支撐,你女兒一定不能放棄學業(yè)。”孫麗美一邊積極為彭則安女兒向上級申請助學金,一邊聯(lián)系已經在霞浦縣城打工的彭則安女兒進行勸學。最終,彭則安的女兒報上了名。“目前我女兒在讀研,我和女兒真的非常感謝阿美書記。她總是把群眾的事放在第一位。”彭則安說。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霞浦縣連續(xù)干旱三四個月,古縣小學98名學生和9名老師用水困難,老師們上課之余還需要到離學校2公里外的地方取水。孫麗美將此事一直掛在心上,時不時去學校問寒問暖。起初孫麗美讓人定時定點地給學校送水,后來就去松山街道申請打水井,要求一定要分一口井專供學校。當“第一口井”在學校出水后,徹底解決了這里用水難的問題。
今年5月以來,霞浦縣開始全員接種疫苗。但老年人進城不太方便,孫麗美租來面包車,每天一趟又一趟親自把老人送到接種點,陪著他們打完了再接回來。有的老人行動不便,她就騎著電動車小心翼翼地把老人載到接種點,一趟就是半小時。
孫萬進說,阿美經常說,我們是人民的“保姆”,身為黨員干部,寧可自己吃點虧,也要讓群眾心服口服。所以,群眾百姓對她非常愛戴,念她的恩、感她的情。
“她總是在村里忙,早出晚歸,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只在年夜飯時見了一面,三個多月時間,她都堅守在防疫第一線。”在兒子楊鑫的記憶中,上任村支部書記后,母親孫麗美變得有點“不顧家”,而把村委樓當作了自己的“家”。
“由于村民白天要干活兒,來辦事的時間多數在一大早或者中午,每天她6點半左右就到村委樓等村民來辦事。”古縣村副書記孫漢英向記者介紹,看到村民辦事不便,為一件小事城里農村兩頭跑,孫麗美爭取霞浦縣人社局補助資金8萬多元,在村委樓二層建設村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中心,設立便民服務窗口,解決村民辦事難、效率低的問題,而她也從三樓的“書記主任室”,搬到窗口的第一個位置辦公。孫麗美曾說:“這里好,離群眾更近一點,他們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
“她殉職的前一晚,還和我商談未來幾年村里的發(fā)展規(guī)劃,如何爭取把村里的農保地納入國土空間規(guī)劃調整,增加一些建設用地指標;如何開發(fā)后山的100多畝荒地,用于建設食品加工項目……一直談到了凌晨一點多才結束。沒想到,這些計劃竟然成了阿美書記的遺愿。”松山街道黨工委書記甘家旺說,“阿美書記對鄉(xiāng)村振興有夢想、有思路,也有干勁。”
“探索現(xiàn)代化農業(yè)種植方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深入挖掘古縣村寶貴的‘溫麻’文化,做好文化興村這篇大文章,讓村民當上新農民,讓大家日子越來越好,讓村子越來越美,這是阿美書記一直以來的心愿。”說起孫麗美,樊麗麗仍然對她們共話振興古縣村設想的情景難以忘懷。
古縣村是“溫麻船屯”的故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村中有70多棟明清時期的古厝,還保留有明代的古城墻。
今年4月底,孫麗美主動邀請霞浦縣海洋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成員前往古縣村考察,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她想為古縣村申請升級福建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傳統(tǒng)村落,保護好古縣村的“溫麻船屯”遺跡和明代城堡。“駐村的日子里,最讓我感動的是,她的心里時時刻刻記掛著老百姓。”樊麗麗說,非常榮幸和她并肩戰(zhàn)斗了這一段日子,從她日常的點點滴滴,感受到她真的是我們基層干部學習的榜樣。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孫麗美曾這樣和家人說。馬上要上大二的楊鑫表示,他準備向學校提交入黨申請書。“我的志向就是將來要幫助身邊更多的人,希望以后也像母親一樣,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將母親的精神傳承下去。”
看過《基層黨員干部學習時代楷模孫麗美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的人還看了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