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dsyong.com--學習心得體會】
雖然我是陜西人,但對于延安這個革命圣地也只是從書本里、影視中、報刊上了解到它光輝的歷史,看到它宏偉的身影??傁胗幸惶炷苡H臨延安去瞻仰它的風采,感受老區(qū)人民淳樸的風情和崇高的風范。近日,我有幸參加了“研學梁家河,青春獻祖國”旅學活動,感慨良多,受益匪淺!
去延安的路上,車在黃土高坡上蜿蜒行駛,“紅歌”飄蕩在山谷中。晚上夜幕下的寶塔山巍峨聳立,延河水滾滾流淌,“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的詩句一下子就活了。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我們參觀了梁家河、中共西北局紀念館、學習書院等地方。
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zhèn)梁家河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下鄉(xiāng)插隊的地方,也是青年習近平和村民們一起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的地方,在這里他揮灑了七年的青春。我們參觀學習梁家河知青舊居、村史館,感受艱苦奮斗的奉獻創(chuàng)業(yè)精神,感悟梁家河蘊含的精神。一進入梁家河村委會院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習總書記的題字: 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1969年初,青年習近平和14名北京知青一起來到梁家河村,一待就是7年。在這7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里,從不會做飯、不會干農(nóng)活的普通知青到鄉(xiāng)親們眼里能吃苦、愛讀書的好后生,再到為群眾辦好事、干實事的大隊支書。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種的田地較少,而在當年那種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條件下,群眾的最大生活來源就是農(nóng)田,農(nóng)田稀少就意味著農(nóng)民吃不飽肚子,養(yǎng)活不了妻兒老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時任黨支部書記的青年習近平帶領其他知青與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壩,修筑梯田、發(fā)展沼氣、修筑梯田、植樹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縫鋪、鐵業(yè)社、代銷店等。從最基本的吃飯、飲水的問題抓起,逐步改善群眾生產(chǎn)、生活條件,讓群眾看到了他的為民之心和扎實工作的作風。他與當?shù)厝罕娨黄鸪杂衩讏F子,住窯洞,睡土炕,打壩挑糞,建沼氣,艱難的生活使他們相互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讓他們的心貼的更緊。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1969年,我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來到梁家河,在這里一待就是七年,雖然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在梁家河的村史館,我們聆聽了青年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13位村民一直把他送到延川縣城的故事。習總書記離開梁家河之后對這片故土情深,時常惦記著村里的鄉(xiāng)親們,梁家河村委會寫信匯報村里的變化,他在百忙之中四次回信,鼓勵大家共同努力,搞好發(fā)展。深深感受到了習總書記對梁家河村民的牽掛和感恩,以及寄予的厚望。習總書記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鄉(xiāng)親們的感人情節(jié)更使大家深受感動。他挨家挨戶看望鄉(xiāng)親,為他們送去了慰問品,和村里每個家族合影,還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呂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錢為其治病。鼓勵他們搞好生產(chǎn),祝愿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梁家河之行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做人做事處處都透露一個“實”字,他既有情有義又堅持原則讓我深受教育。參觀學習結束后,大家表示深受教育和洗禮,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本職,發(fā)揚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tǒng)。努力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從容和充滿愛心地與人相處,收獲更溫暖的情感回報。
延安之行歸來,忽然有一種強烈的學習欲望,感覺到很饑渴,要好好學習中國的歷史,學習黨的歷史,學習黨的基礎理論、新方針、新政策,與時俱進,用知識和文化來武裝自己,永葆共產(chǎn)黨員的先進性!
相關閱讀:讀梁家河一書心得體會范文大全
看過《【紀實文學梁家河】紀實文學《梁家河》閱讀學習心得》的人還看了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