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dsyong.com--學習心得體會】
最近,我一直沉浸在《梁家河》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之中。習近平由一名插隊知青成長為一名村支部書記的感人事跡時刻打動著我的心,使我久久不能平靜。一拿起這本書我就愛不釋手,讀它千遍也不厭倦?!读杭液印愤@本書不厚,165頁,插圖40張,但拿到手中卻沉甸甸的。閱讀書中的故事我心潮起伏,時而被書中故事打動的興奮不已,時而又被書中的故事感染的淚流滿面。掩卷沉思,習總書記平易近人為梁家河村民辦實事、辦好事的共產(chǎn)黨人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浮在眼前。
閱讀《梁家河》多處令我感動: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回到魂牽夢繞闊別40年的梁家河,當他得知自己當年作為知青插隊第一次居住地的房東張遠青因“哮喘病、肺氣腫”而離世時,習近平很難過,并嘆氣說,這病也不是很嚴重的病怎沒治呢?幾句與張遠青妻子劉金蓮的對話把他與張遠青當年結(jié)下無比深厚的情誼表現(xiàn)的真真切切。特別是1975年10月7日習近平要去北京上學離開梁家河的前一天晚上,他和鄉(xiāng)親們拉話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較晚,當他早晨推開門走出窯洞時,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滿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來了。大家手里拿著紅棗、小米,默默地站著。他的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這是他第一次當眾流淚。人群里也有人忍不住哭了起來。一位老婆婆拉著習近平的手說:“你在這兒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可別忘了我們呀……”習近平流著淚說:“你們對我這么好,我不走了,就在這兒扎根一輩子!”他與梁家河村民7年的朝夕相處難舍難分的情感在這里一下子爆發(fā)……讓我潸然淚下的同時又肅然起敬。
習近平從剛到梁家河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懂,是淳樸的村民們手把手教他做飯、洗衣、打柴……到后來的農(nóng)活他樣樣都會。
當年為了村民生活的好一點,方便一點,他創(chuàng)建鐵業(yè)社、辦代銷點、磨坊和裁縫鋪,帶領(lǐng)村民建沼氣池、打淤地壩,一樁樁一件件實事、好事無不訴說著習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艱辛,把我的思緒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鄉(xiāng)親們眼中,身為總書記的習近平還是當年那個“能吃苦、干實事、好讀書的好后生”。
當年張衛(wèi)龐家的日子非常犧惶,習近平任大隊黨支部書記不久,為了幫補他,把自己的口糧給他,與他們一家人一起吃飯,一提起這事張衛(wèi)龐就說習近平就是這樣再粗糙的飯也吃得香,再窮的人也看得起。
書中的每一件事蘊含著習近平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共產(chǎn)黨員,我要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在干中學,學中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提高工作本領(lǐng),服務(wù)一線,為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邁向高端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
梁家河,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一個讓人向往的地方。梁家河精神永放光芒!
看過《讀梁家河心的心得體會_讀梁家河心得體會》的人還看了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