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dsyong.com--學習心得體會】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2017年7月1日,公司黨委組織機關全體黨員去陜北革命圣地去參觀學習,第一站是圣地延安,第二站便是習近平總書記插隊學習的地方——梁家河。最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深刻學習了當代紀實文學——《梁家河》,讀完后愈發(fā)覺得有點后悔,感覺當時在渾渾噩噩、對梁家河一無所知中踏上那片神圣的土地。不過再想想,也算是有幸,起碼去那片熱土真真切切地感受過。讀完這本《梁家河》后,才深刻體會習總書記當年插隊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歲月,深刻感悟習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領導情懷!
總書記當年離開北京插隊到梁家河,從一個15歲的少年成長到22歲的青年,從被動、抵觸地適應這片土地到主動、用心地帶領這片土地上生活貧困的鄉(xiāng)親們戰(zhàn)天斗地、創(chuàng)造新生活,是這片寬厚包容的土地接納了當年無依無靠的他,是這里樸實、厚道的鄉(xiāng)親們從自己嘴里省下糧食分給他吃,是這里的黃土地用7年時光磨練了他。
做干部一定要為群眾多辦事、辦好事。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種的田地較少,而在當年那種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條件下,群眾的最大生活來源就是農(nóng)田,農(nóng)田稀少就意味著農(nóng)民吃不飽肚子,養(yǎng)活不了妻兒老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時任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帶領其他知青與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壩,修筑梯田,打壩大部分都在冬季農(nóng)閑時節(jié),鄉(xiāng)親們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帶頭赤腳站在冰中鑿冰清理壩基,在他的帶領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壩,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澇保收的聚寶盆。同時,為了解決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鐵、穿衣等生產(chǎn)生活問題,習近平同志還帶領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縫鋪、鐵業(yè)社、代銷店等,不斷改善村民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習總書記是一個心向群眾、為民著想,為民辦事的人,他在短暫的7年當中用心與群眾交往,用生命在勞動,努力改變山村的面貌。
總書記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過后的軌跡。經(jīng)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合上書,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從陜北黃土高原上走出來的“人民公仆”——習近平,他身上所承載著的如黃土厚實般堅韌、沉穩(wěn)的性格,以及透過這些所折射出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忘我、無私、永保初心的人格魅力。
從你我做起,自覺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沒有一顆善于感知幸福的心靈。我們每個人都曾遇到過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幫助我們,讓我們心存感激,但是捫心自問又有幾個做到了回報和答謝呢,說到這里也許我們都會感到很慚愧。所以,從今天做起,我們都要向習總書記學習,努力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從容和充滿愛心地與人相處,收獲更溫暖的情感回報。
回顧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歲月,對比梁家河的今昔變化,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人們時時感受到,梁家河這個坐落在陜西北部的小村莊,深深包含著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是無數(shù)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的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高地。
看過《[讀梁家河有感]收費員讀《梁家河》心得體會》的人還看了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