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dsyong.com--培訓學習總結】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梁家河》記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后內心蕩起深深的波濤,被書中的艱苦奮斗和真摯感情所感染,久久不能平靜。
書中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梁家河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小村莊,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在艱苦知青歲月中的自強不息和對鄉(xiāng)親們的深厚感情。無論冬天下水打壩,還是建沼氣池,他都身先士卒,帶領大家一起干,真正做到走進群眾中去,“和群眾心貼著心”。梁家河的今昔對比,反映了國家的蓬勃發(fā)展和日益富強,使每一個國人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要不忘初心,從一而終。“當年鄉(xiāng)親們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淺。我那時還是個十五六歲的孩子,什么都不會。后來都學會了,搟面條、蒸團子、腌酸菜,樣樣都行。”習總書記說過:“陜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習總書記最困苦的時候,延安接納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觀點和基本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梁家河就是讓習近平總書記錘煉升華的那片熱土。那個時候他還太年輕,梁家河給予他的,比未來任何一個地方給予他的都始終帶著更多熱騰騰的情懷與真心。
要熱愛讀書,汲取養(yǎng)分。習近平回憶說“那個時候,除了勞動之外,一個是融入群眾,再一個就是到處找書、看書。”聽說有一個知青有本《浮士德》,習近平跑了30里路去借。他在鄉(xiāng)村教師那兒驚喜地發(fā)現了《紅與黑》、《戰(zhàn)爭與和平》和明清時代的課本;從退伍軍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他還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事實上,他自己從北京帶來的書就不少。比如《十萬個為什么》、《三國演義》、《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母親》等,看完這些書,他并不知足。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習近平經??创u頭一樣厚的書,吃飯時看,放羊時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窯洞里借著微弱的煤油燈看。習近平講過“毫不夸張地說,當時的文學經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讀書始終能帶給我們這個世界最美好的養(yǎng)分,積累越多,成就我們越深。
要堅定信念,決不放棄。在梁家河這樣的艱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習總書記遭受了多少挫折、面臨過多少困難、承受過多大壓力,但是他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帶領著鄉(xiāng)親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yè)社、發(fā)展生產,這是何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還教大家識字掃盲,學習文化。后來,習近平被清華大學錄取,臨行時,大家都來送行。一位老婆婆拉著習近平的手說:“你在這兒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別忘了我們啊……”當擔當成為習慣,曾經牽掛的人永遠都不會忘。
離開梁家河,再見已隔十數年。1993年9月27日,習近平在離開梁家河后的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當時,他挨家挨戶看望鄉(xiāng)親們,并和大家約定下次回來一定要帶著婆姨。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攜夫人彭麗媛回到了梁家河。時隔數十年,他依然叫得出當年一起勞動、一起生活的老鄉(xiāng)們的小名,依然記得七年知青歲月發(fā)生的樁樁小事。他給夫人彭麗媛介紹大家,給她講梁家河的故事。動情處,彭麗媛潸然淚下,感動不已。兩次回到梁家河,與鄉(xiāng)親們噓寒問暖拉家常,這份親切,自然天成。因為仁愛,所以真切;因為真摯,所以彌久。
《梁家河》聲情并茂地記錄了新時代領導人的青蔥歲月和成長歷程,以及對這片土地、土地上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共產黨人從人民群眾中來,再到人民群眾中去,初心不改,這應該就是最好的詮釋了吧!
今天,我們每個人的工作、肩負的使命、面臨的挑戰(zhàn)或許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我們都會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緊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艘巨輪,默默前進。
看過《【讀梁家河有感】員工讀《梁家河》有感范文》的人還看了以下文章